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济南站 > 初三年级 > 初三语文试题 > 正文
来源:济南中考网整理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1-10-13 20:29:38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2分)
山泉作jiāo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zhì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chè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yíng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2、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2)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为斩楼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杏枝头春意闹。
(6)这正如地上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便成了路。
(7)也不愿意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
(10蒹葭凄凄,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憨厚的笑容和那亲切爽朗的笑声。
B.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草堰的春天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地方。
D.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4、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5、名著阅读:根据有关情节,写出作品和作者。(4分)
作 者 作 品 有关情节
刘四爷不同意虎妞的婚事
我在小人国被指控,只得逃跑
6、探究(4分)
阅读下列有关数据,先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再用一句话就此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今年春夏之交,强沙尘暴不断袭击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据统计,这样的沙尘暴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
结论:
观点: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阅读文言文《曲突徙薪》,完成7-9题。(共6分)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②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③,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④在于上行⑤,余各以功次坐⑥,而不录⑦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⑨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作者:班固 选自《汉书·霍光传》)
【注释】
①炉灶的烟囱是垂直的。突,烟囱。 ②同"旁"。 ③改作弯曲的烟囱。 ④被火烧伤的人。 ⑤上行(háng),上席。 ⑥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 ⑦录用,此处指邀请。 ⑧当初如果。 ⑨同"无"。
7、 主人家的火灾隐患在哪里?客人提出了什么建议?(用原文回答)(2分)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提"曲突徙薪"建议的客人有没有功劳,该不该被请?(2分)
9、 从这篇短文中,你得到哪些启发?(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3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0.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1.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12.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3.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共12分)
深夜,那盏灯
那一年的春天,我被一场飞来车祸轧断了双腿,造成粉碎性骨折。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很渺茫。除了整天瞪着天花板挨着以泪洗面的日子,还能做什么呢?
在小学教音乐课的姐姐给我抱来了高中课本,默默地放在我枕边,我怒气冲冲,一古脑儿地将它们撒了一地,姐姐弯下腰,一本一本拾起来,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她眼睛里涌出来,我忍不住失声痛哭。
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推门进来,把我扶起,指着对面那栋黑黝黝的楼房,激动地说:"弟弟,瞧见那扇窗子了吗?三楼,从左边数第二个窗户?"她告诉我里面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姑娘,和她的盲人母亲相依为命。姑娘白天为一家工厂糊鞋盒,晚上拼命地读书和写作。才十七岁,已发表了十几万字的作品……看着那扇窗子的灯光,我脸红了。
"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打那时起,那扇窗口的灯光时时陪伴着我。只要能看到那束柔和的灯光,我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枕边的课本。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姐姐被派往支援边区工作了,那是她一直以来的理想。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一束灯光柔和地射到我脸上,我心里倏地起了个念头:我想见见那姑娘,把姐姐的故事讲给她听,还要……还要感谢她夜晚的灯光,伴我度过了这个难熬的季节。我拄着双拐,跌跌撞撞地爬上了那幢楼,轻轻叩响了门。
没有回音,我使劲敲了敲它。对面的房门打开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上下打量着我说:"小伙子,别敲了,那是间空房。"
我呆住了。
"……从前我儿子住在这儿,后来他调走了,这间房一直空着,两个月前,一个长辫儿姑娘赁下了,可说也奇怪,她并不在这儿住,只是吩咐我晚上把电灯拉亮,第二天早上再把灯关掉……"
我突然扔了双拐,跌倒在那扇门前,失声痛哭起来。耳畔似乎又想起姐姐那叮咛的声音:"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5、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我"两次失声痛哭的原因是什么?(4分)
16、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文中的"姐姐"是怎样的人?(2分)
17、第二天,我决定给姐姐写一封信。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代"我"写这封信,要求文字通畅,150字左右。(4分)
(四)阅读下面《身后的眼睛》一文,完成18-21题。(共13分)
那是一头野猪。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作者:曾平 选自《新安晚报》)
18.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9.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孩子和野猪的对峙?而野猪逃跑了,孩子却瘫在地上嚎啕大哭,怪父母没有帮他。这样是否矛盾?(4分)
20.文章为何要以"身后的眼睛"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父母该如何培养教育孩子?(4分)
⑴美国调查: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⑵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岁开始详细地记下自己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他也让孩子们学记账,不管买铅笔、玩具都一一记录,都要有合理的解释。此外他拒绝儿女们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
⑶据了解,我市某校某生在看到家里的存折后对老师说:"我每天用50元,一直可以到死。"言下之意不想读书。而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在这个花季,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感谢: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朋友给予我们的关心帮助;感谢生活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感谢社会、感谢祖国……
请以"感谢"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题目:
九年级语文期中模拟检测题(一)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娇 稚 澈 楹(每个字0.5分,共2分)
2、默写。(每小条1分,共10分)
(1)那清脆如弹拨者 (2)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3)羌笛何须怨杨柳 (4)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5)绿杨烟外晓寒轻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7)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8)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9)蒌蒿满地芦芽短 (10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3、D(3分) 4、C(3分)
5、老舍 《骆驼祥子》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每格1分,共4分)
6、探究(共4分)
结论:强沙尘暴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呈急速上升趋势。
观点:要种草植树,防沙治沙,减缓和防止土地沙漠化。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文言文《曲突徙薪》(共6分)
7."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2分。一处1分。)
8.故事中"主人"家的火灾是完全能够避免的。即便是"主人"对火灾隐患缺乏基本的防范常识,在客人警示忠告后也应当有所惕防,但是火灾还是发生了。如果那家主人听了客人的忠告,很可能就避免了火灾,也用不着众人相救和杀牛置酒了。在这里,功劳大小是一目了然的!而故事里的"主人"非但不听忠告,在事后答谢救火的宴席上反而忘了请那个提出忠告的客人,他的逻辑似乎是,事发后帮忙救火的人才是恩人,而事前发出警告的人就算不得恩人。在预防事故的问题上,许多人至今还是习惯于这种"亡羊补牢"的思路。(3分。意对即可。)
9.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凡事应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预防事故的问题上,"亡羊补牢"要不得!(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二)《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共12分)
10.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好习惯。(3分)
11.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 (学)游泳 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3分)
12.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得下工夫。(3分)
13.示例一:课外阅读: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示例二:写字潦草: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很苦恼。 (4分)
(三)《深夜,那盏灯》(共12分)
14、姐姐租空房用灯光鼓励我。(2分)
15、第一次因为轧断双腿且治愈希望渺茫,是一种绝望的哭;第二次因为知道真相,理解姐姐的良苦用心,是感动的哭。(4分)
16、姐姐是坚强、有主见、有智慧、有追求的人。(2分)
17、略。(4分)
(四)《身后的眼睛》(共13分)
18.我七岁那年,父母在背后用眼睛帮助我打败了饥饿的野猪。(2分。意思对即可。)
19.为了体现孩子的勇敢和顽强。(2分)不矛盾,孩子毕竟只有7岁,并且是向父亲保证过的,才激发出一时的勇力,所以后怕很正常,这样也体现故事的真实性。(2分。意思对即可。)
20."身后的眼睛"这个标题形象含蓄,它代表一种健康合理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3分。意思对即可。视内容和语言分3、2、1给分。)
21.没有标准答案。参考要点:父母长辈要相信孩子,为孩子留下单独面对困难、自主发挥潜能的空间,不要在物质上过分满足孩子,更不能越俎代庖。(3分)
2017年济南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