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济南站 > 重点高中 > 章丘市 > 章丘四中 > 正文
来源:章丘四中 2013-11-29 13:44:43
导语
章丘四中是一所普通高中,自2005年9月开始,在研究性学习中启动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与试验,先后有六个级部6000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产生创意6万个,收到国家知识产权总局专利证书1300多份,已经和正在受理的1000份。在全国、省、市各类创新创意大赛获奖过百项。230多名(09年168名)学生获重点高校保送或加分资格。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新型学校,中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基地,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章丘四中的创新经验先后在新华社机密级内参《国内动态清样》、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科技日报》、《知识产权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电视台》等报刊媒体作专题报道,省教育厅发文在全省推广。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科学家朱祖良,国家总督学、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来校视察后,均对我校的创新教育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题词:领创新教育之先。
章丘四中科技创新教育探索实验的意义在于,在中国教育一时难以突破传统思维、传统教学方法模式局限的情况下,如何回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一、全员性创新教育的实施背景
1、时代抉择:进入新的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进一步加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全球共识和时代要求。
2、民族危机:近百年来的世界重大科技发明中,我国几乎乏善可陈;在标志科技文化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大奖中,大陆至今还是空白;中国产品多的是“制造”而少“创造”。
3、党和国家决策:党和国家领导高瞻远瞩,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决策。
4、教育改革要求。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方案中,研究性学习安排了十五个学分,权重位居各科之首。
5、传统局限。东方式思维方式重共性,轻个性,重求同思维,轻求异思维。反映在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上,多演绎和循序渐进,少归纳和渗透跳跃,重逻辑而少直觉;体现在教与学的侧重点上,形成了重知识轻探究、重传承轻创新、重问题解决轻问题发现、重尊重书本轻大胆质疑的传统。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杨振宇)”;“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学生或许讲出二十种答案(留德归来的学者)”。如果冲不破这些局限,创新能力培养将无从谈起。
6、当代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升学和终身发展负责的双重责任,对学校眼前利益和民族长远利益负责的二元使命,在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自由的空气和开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审慎思考,我们选择了最能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我校重点科研实验课题。
二、探索科学有效的创新教育路径
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在高中阶段进行任何改革,都必须小心谨慎。因为高中阶段根本任务是向高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高考的利益本身牵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神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既站在时代要求的高度理性思考,又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调研,最终大胆而审慎地选择最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创新发明为切入点,波浪式推进,在研究性学习中展开了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与试验探索。
(一)、创新教育的入门流程探索
遵循心理学关于“人的认知规律与能力生成规律”的研究成果,我们设计了“了解创新——发现课题——尝试创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探索实验。
1、了解创新——揭开神秘面纱,让学生建立创新的自信。
早在几十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眼下创新已成为时代最抢眼的名词,人人渴望创新。但传统思维定势束缚着我们:创新很神圣、创新很神秘、创新高不可攀,创新非我所能。人们不了解创新,更不相信自己能够创新。所以打破学生神秘感,让学生建立创新自信,是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上创新第一课时,科技老师问:“同学们,过去谁有过发明,谁相信自己今后会有发明?”学生没有一人举手,而且还认为是开玩笑。老师接着问:“你相信14岁的孩子能获得全国创新大奖吗?”这时下面一阵骚动,同学们瞪大了眼睛。“这是事实。”老师肯定地说道。接着他举了一个14岁初中生获全国大奖的例子:现在考试都需要填涂答题卡,他发现总是横着涂很别扭,就异想天开把答题卡的横格改成了竖格,设计了新型的答题卡,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改变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宋庆龄少年儿童评委专家的一致认可,一举获得全国金奖。当老师讲了许多发生在同学身边的创新故事并用多媒体展示了众多富有启发感染性的创新作品后,引起了广大同学的极大兴趣,不仅创新的神秘感很快消失,而且普遍感觉到,原来创新我也能做啊。学生开始跃跃欲试了。几堂课后,学生创新的火花已在大脑中迸发;学生迅速打开思路,创意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正如2009级杨柳同学所说:“当上了一节科技创新课后脑子里有了很多思想,信心百倍的把它们变为文字,化为图画,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事情,有点疯狂,有点神奇。每当上完一节课我总会有很多创意,总会有多种思想,内心狂热的呐喊,思想波涛翻滚、汹涌,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富有激情,富有热忱,富有创新!我倏然找到了快乐的身影,找到了一片久违的乡土,它——科技创新是适合我的,我爱这门课,喜欢这股创新劲儿!”
2、发现课题——学会观察,让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
创新从发现开始!要创新,先要发现创新课题,发现不完美的事物,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我们试行了几方面措施:
一、是举办专题科技创新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向学生大量介绍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让学生从中感悟发现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世界,从中发现需要解决、需要改进、需要创新的课题。
二、是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必修课。我们将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上课表,进课堂,纳入学分管理。不仅让学生修完应有的学时,更要有发现的课题和创新方案;要获高学分还必须有专利证书,以此推动观察事物、发现课题自觉意识和观察习惯与能力的形成。
三、是鼓励学生实现“三跳”。我们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努力实现“三跳”,即跳出课本,不能只关注课本知识;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跳出课堂,要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关注生活科技,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星期天、节假日,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发现。发现创新课题,设计创新方案,成为学生必须而又喜欢的假期作业。
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发现问题的潜能,久而久之的训练,就会形成发现的能力和习惯。
3、尝试创新——学会思维,让学生形成创新的大脑。
我们开展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为了拿多少专利证书,获多少创新奖励,而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们顶着高考的压力,拿出其他学校进行题海战术的宝贵时间,专门开设创新教育课,举办创新思维理论与创新技法系统讲座。最初,除在高一上学期相对集中的安排20节理论讲座课外,还从高一下学期起到高二每周安排一节创新思维训练课,借助经典发明案例和学生创意进行案例教学;08年以来,我们则每周每班安排两节创新课,不仅让学生系统了解了创新思维的多种类型和进行创新的各种技法,而且重在改变学生传统观念,突破学生传统思维定势、思维习惯,学会并熟练进行创新思维、多维思维。特别注重学以致用。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最初,学生创意总是以身边事物为主,如可显示温度的筷子、音乐杯子、可称量体重的椅子、多功能笔等。十几节课下来,他们逐渐能够发现带有一定独创性、复杂性的课题,如自动喂鱼器、新型键盘、应急型多功能医用床、全天型象棋等。半年后,许多同学就能够提出达到国家专利水准的高水平创意了。如2004级段磊同学发现,开车的人有时遇到紧急情况会把油门错当刹车踩,从而酿成车祸,经过反复思考研究,他最终设计成功一种错踩油门应急装置,该装置利用汽车安全带缓缓抽可以,而快速抽时却会卡住的原理,在汽车油门踏板上连接一根安全绳,当人们在情急之下猛踩油门时,连接在油门踏板上的安全绳被卡住,使油门踩不动,有效的预防了错踩油门带来的危险。这个作品荣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同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再如李正茂同学,他发现传统的二胡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难了,音区的划分、琴弦的校正只能凭借学习者的自我感觉,而这种感觉的形成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于是他对传统二胡进行大胆改造,从音区、音高的标注,到新式共鸣腔,再到可调试琴弦等,经过他重新设计制作的新式二胡共注册了两项国家专利。
实践证明,“了解——发现——创新”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成规律,是进行创新教育入门的有效途径、模式和流程。
(二)、创新教育的深化探索
1.小制作、小发明层面的创新。以日常生活为观察对象,从中发现问题,应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训练初步的创新能力。
2.开放性课题类创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带有普遍性、具有重要性的较为复杂的课题,运用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学习应用“萃智理论”进行创新。“萃智理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最系统的创新发明理论,让学生学习并应用其创新原理与查询路径,掌握科学的创新发明方法,形成一定的专业创新素养。
三、全员性创新教育的机制研究
(一)把创新教育课程化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把创新教育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效平台,成为学校更加鲜亮的特色,我们把创新教育课程化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1.把科技创新教育确定为校本全员必修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课程来开设。
2.制定了专门的课程方案,从课程研究、课程实施、师资建设、活动阵地、校园文化、考核评价、专利申报、成果转让、组织领导等九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并对创新教育课实行严格的学分管理。
3.突出课程的“生本性”,提出了“四个人人”的目标,即人人接受创新教育,人人参加创新实践,人人学会创新思维,人人具有创新能力,把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章丘四中学生的必备素质。
4.把创新作为章丘四中的校魂,坚持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相结合,以创新统领学校各项工作,使创新成为学校最鲜亮的特色。
事实证明,只有将创新教育的实施课程化,才能确保创新教育的健康深入持久地发展。
(二)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
1、创新办学思想
(1)办学理念: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负责。
(2)治校方略: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教师发展学校。
2、创设氛围,涵养兴趣。
(1)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突出环境熏陶。2002年我们制作了长达500m的大型科技画廊,向学生图文并茂的介绍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在学生最集中的教学区,摆放了几十尊科学家、发明家雕塑;建设了科技活动室,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2006年投资50万元开辟了500m2的创新教育活动基地,在这里,可以进行机器人编程,可以观看创新发明录像,可以进行创意设计,可以进行创新作品制作,可以进行创新经验的切磋和交流。
(2)邀请科学家、发明家进校园。我们充分利用济南科协“大手拉小手”中科院老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的机会,我们将一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发明家请进校园,让学生与科学家亲密接触,面对面交流,从而消除神秘感,坚定热爱创新、献身科学的信念。
3、活动推动,成果激励。
我们开展了“创新中国,我也行”大型持久的科技创新活动。我们鼓励学生用心发现问题,分专题开展开展创意大赛,评选“小小发明家”。我们在知识产权部门支持下,把学生优秀创意通过专利事务所制作成规范文本,向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申请专利。我们将便于制作的学生创意制成模型,选送参加各级创新大赛。我们积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推荐创新成果突出的高三学生参加全国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用各方面创新的显性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4、广泛组建社团,为学生搭设多元发展平台。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间的智能优势和兴趣爱好是不尽相同的,搭设多元平台,才能适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兴趣爱好组建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创新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我们已组建创新协会等社团二十多个,实现了“人人进社团、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长”的目标。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不仅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而且赢得了广大家长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07年2月,我校作为山东省唯一高中学校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奖励大会。我校的大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中国,我也行”,早在06年就获全国创新大赛科技活动类二等奖。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新型学校、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基地、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创新教育在反思中前行
(一)实施创新教育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全员实施创新教育的同时,选拔创新潜能突出、有志创新探索的学生组建创新实验班和创新协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2.专家引领与自我培养师资结合。创新教育实施之初,授课需聘请专家,在专家授课之时,选拔校内热爱创新、头脑灵活、创新潜能突出的教师全程参加,跟课学习,充当助手,拜师学艺。目前我校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二人已获中国发明学会会员称号。
3.依靠自身努力与争取社会支持结合。在申报专利、聘请专家、成果转让、资金扶持等方面,尤其需要社会支持。
4.隐形成果与显性成果结合。我们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这些隐形成果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我们努力实现隐形成果向显性成果(专利、获奖、自主招生)的转化,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乐趣,激励学生积极深入的参加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
5.创新课与学科教改结合。仅靠创新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是不够的,我们引进“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创新课堂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6.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结合。我们不仅专门实施了科技创新教育,而且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开展教育创新:在办学理念上,追求创新性与前瞻性,确立了“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理念。在德育方面,强化思想引领,构建精神家园;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实施一课三摩,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追求“四化境界”——学科特色化、个性风格化、教改常态化、课堂高效化,构建五级发展阶梯(新秀→骨干→拔尖→首席→特级);通过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有效结合,为我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创新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型国家依赖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期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在中小学教育中狠抓落实。各级教科研机构,要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国家要集中人才优势搞好创新课程的教材开发和师资培养,将创新教育列为国家课程,确立创新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法定地位。
2、开发专门的教师用创新教育培训教材,狠抓全体教师创新思维的培训。教材开发最好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在教师中普及创新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技能,更新传统观念,学习创新思维,突破东方式思维和传统教育教学的局限性。没有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创新教育还是一句空话。
3、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大对教材编写及题目开发的创新力度,使各科教材、教辅资料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创新真正落实到课程之中,落实到教材具体内容和题目之中,落实到日常学科教学之中。
4、充分发挥高考命题和高校招生政策对创新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挥引领作用。高考命题要充分体现并利于考查创新能力,高校招生要充分重视创新素质。目前,高考命题和高校招生政策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和倾斜是不够的,被大学、中学奉为掌上明珠的高考状元和高分学生,许多创新能力一般甚至还较差。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很大,何时高考突出了创新,何时创新才能在中小学和全社会真正重视和突出起来。
5、把创新及办学特色、学生特长等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评估,并付之以足够的权重。考核具有刚性引领作用,人们的功利思想短时难以消除,考评对创新的重视,必将对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将对素质教育的健康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6、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普及创新知识,介绍国外先进经验,宣传创新典型单位和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2017年济南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